聯準會(Fed)專欄

聯準會就業政策解析:就業增長如何帶動經濟成長與消費擴張?

就業者增加,消費隨之增長,景氣因而好轉

【術語解釋】

  • GDP(國內生產毛額):顯示一國經濟活動規模的指標
  • 聯邦基金利率:美國的政策利率
  • 聯邦準備理事會:美國聯邦準備制度理事會(央行)
  • 雙重使命:就業最大化與物價穩定的雙重任務

美國個人消費佔GDP的68%

如前所述,聯邦準備理事會的主要目標是「就業最大化」和「物價穩定」。基本上,透過操作政策利率(聯邦基金利率)來變動市場利率,調整經濟的總需求,以促進就業增長。

個別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服務的「個人消費」在美國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。其規模約占GDP(國內生產毛額)的68%,這與經濟發展和生活品質提升密切相關。

具體而言,當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或服務(如新家電產品、汽車、服裝等)在多樣性和品質上得到提升時,這將帶動人們生活品質和整體社會福祉的改善。

而就業擴大通常成為企業成長、經濟擴張的重要指標。

原因在於,企業要聘用新人才,企業本身必須成長並獲得收益。換句話說,整體經濟的就業增長顯示企業活動良好,結果產生帶動整體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。

聯邦準備理事會重視就業擴大化,除了是法定目標外,也有上述理由。


「就業最大化」的重要性

就業擴大,即美國境內就業者增加,意味著新業務發展創造新就業機會,或失業人士找到新工作。

這些人將勞動力供給市場,增加人力資源,也就是國家的生產能力。在總需求(宏觀經濟學所稱的有效需求)充足的前提下,生產能力提升將帶動國家整體收入,即GDP的增長。

何謂總需求

總需求是指市場中所有消費者購買意願的總和。總需求充足意味著消費者擁有充足收入,對商品或服務具有足夠的購買力。

例如,想像經濟好轉、收入增加,人們對新推出的智慧型手機或穿戴式裝置有強烈購買意願的情況。

在這種情況下,就業者增加、生產能力提升,市場商品或服務的供給量也會相應增加。當這些商品或服務銷售出去時,企業營收增加,最終帶動GDP增長。

此外,這些勞工會將所得收入用於購買各種商品或服務。個人消費的增加進一步推高整體市場需求,促進GDP進一步增長。

讓我們更詳細地看這個流程:


就業擴大的經濟效應

1. 就業者增加

雇用人數增加意味著參與經濟活動的人數增加。製造業的產品製造量增加,服務業提供的服務量增多。

結果帶動企業獲利增長,促使企業擴大庫存和設備投資,形成企業獲利增加的良性循環。因此實現國家整體收入(GDP)的擴大。

2. 個人消費增加

就業擴大使更多人獲得薪資收入,國民整體收入因此增加。

增加的收入部分會用於消費。因此,收入增加會帶動個人消費增長。占美國GDP約68%的個人消費成長,有助於景氣擴張。

如此,就業擴大不僅對整體經濟產生正面影響,也能減少非自願失業者。不僅減輕政府社會保障費用負擔,也能降低社會不安,提升整體社會穩定性。

聯邦準備理事會追求就業最大化正是基於這些理由。


就業統計影響市場的原因

【術語解釋】

  • 【術語解釋】
  • 非農就業人數:農業以外領域工作人員數量
  • 失業率:有工作意願但無法就業者的比例
  • 平均時薪:每小時平均薪資
  •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:美國貨幣政策決策會議

特別重要的三項經濟指標

聯邦準備理事會關注的「就業統計」由美國勞工部勞工統計局公佈。內容包括產業別就業人數、年齡、種族、學歷別失業率、失業原因別或失業期間別失業人數、勞動參與率、每小時平均薪資等項目分類。

每月勞動市場報告可在以下官網查詢: https://www.bls.gov/news.release/empsit.toc.htm

就業統計是解讀聯邦準備理事會貨幣政策的重要統計資料。其中以下三項指標特別重要:

  1. 非農就業人數
  2. 失業率
  3. 平均時薪

① 非農就業人數

「非農就業人數」是用於觀察整體勞動市場就業環境的重要指標。為準確掌握整體就業狀況,排除季節變動較大的農業就業狀況的統計數據。這是對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的數據。

金融市場關注的不是就業者的絕對數,而是「與前月相比的增減」。這個增減也會有民間預測事前公佈,某種程度會反映在行情中,但實際公佈數值若偏離預測值,市場會有大幅反應。


② 失業率

「失業率」的定義是勞動人口中正在尋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者的比例。

用計算公式表示為「失業人數÷勞動人口×100」。

失業者是指「正在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」。但條件是「過去四週內曾找工作」。不符合此條件的人不列入勞動人口,因此不視為失業者。

基本上,失業率越高表示勞動市場就業環境越惡化,反之越低則表示改善。不過,這項數據多被視為「長期勞動市場變化趨勢」,而非前月比變化。

例如,在景氣復甦階段,失業率改善至與數年前景氣低迷開始時的同等水準。


③ 平均時薪

「平均時薪」是指一個月全體勞工薪資平均以每小時計算的數值。對金融市場而言有以下兩重意義:

1. 經濟正面信號

薪資增長是勞動力需求提高、整體景氣進入良性循環徵兆的可能性。進一步帶動家庭可支配所得增加,成為推升個人消費的正面因素。

2. 通膨壓力指標

薪資上升對企業而言意味著勞動成本上升,該上升部分轉嫁至商品或服務價格的趨勢加強,可能成為成本推動型通膨因素。


總結:投資者必須了解的要點

理解就業統計與經濟的基本關係,有助於:

  • 預測聯邦準備理事會政策方向
  • 理解市場反應的根本原因
  • 制定更精準的投資策略

在現代金融市場中,就業數據不僅反映經濟健康狀況,更是影響貨幣政策和市場走勢的關鍵因素。

掌握這些基本概念,將為投資決策提供重要參考。

-聯準會(Fed)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