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中期目標:在50歲前,實現不受任何束縛的生活。
我的中期目標,是在50歲前實現一個不受任何人事物束縛的生活。這裡的「任何人事物」,包含了金錢、疾病或傷害、人際關係等。為了達成這個目標,財務與健康至關重要。因為只要擁有這兩者,人際關係就變得可以選擇。
在此,我想稍微整理一下為了實現這個中期目標,所需要的思維模式與概念。
目錄
現代社會的陷阱:虛榮心與「地位財」
現今的社群網路上,人們生活中的精彩片段被輕易地擷取並傳播,匿名帳號中更可能夾雜著誇大或不實的資訊。將這些光鮮亮麗的圖片或短影音與自己的現實相比,容易使人心力交瘁。
與他人比較是人的天性,但這種情感有時會演變成虛榮心,扭曲我們日常的判斷與言行。虛榮心,可能成為人生中一筆巨大的成本。
經濟學家羅伯・法蘭克(Robert H. Frank)提出了「地位財」與「非地位財」的概念:
- 地位財(Positional Goods):滿足感容易受他人比較所左右的事物。例如:房子、汽車、名牌精品、頭銜、學歷等。
- 非地位財(Non-positional Goods):價值不易受比較所影響的事物。例如:健康、自由的時間、可信賴的關係、能沉浸其中的興趣、對社會的貢獻等。
當我們過度追求「地位財」時,意識會轉向與他人的優越比較,導致競爭永無止境,滿足感往往是短暫的。
相對地,「非地位財」所帶來的滿足感則更為持久。
這並非「地位財是惡,非地位財是善」的簡單二分法。
地位財也能帶來舒適感,為人生增添色彩。
問題在於,我們有時會在無意間,為了支付「虛榮」這個成本,而將過多的資源分配給那些快樂難以持久的「地位財」,甚至犧牲了培育更重要的「非地位財」所需的金錢與時間。
我認為,只要能從他人的標準中退一步,重新審視屬於自己的富足,很多時候,金錢與心靈的消耗都能意外地得到緩解。
銀行家與漁夫的故事:手段與目的
一位銀行家造訪了墨西哥的一個小漁村,看見一位漁夫正悠閒地歇息著。銀行家開始對他進行「簡報」:「你為什麼不多捕一些魚呢?這樣收入會增加,你就能買更大的船,雇用員工,擴大公司,甚至股票上市成為大富翁!」
漁夫靜靜地問:「然後呢?」
銀行家說:「你就可以提早退休,在美麗的海邊悠閒地度過餘生了。」
漁夫笑著回答:「那樣的生活,我現在就已經在過了啊。」
這則故事提醒我們,原本應是「手段」的金錢,不知不覺中可能被錯當成「目的」,使我們迷失了人生本質的富足,甚至犧牲了健康、時間與人際關係等珍貴的「非地位財」。
重新定義幸福:本多靜六的啟示
不過,我並不想過著悠閒的生活。
關於「幸福是什麼?」,我持續在思考。
直到讀到被譽為「日本公園之父」的本多靜六所寫的《我的財產告白》,我才找到了答案。

「健康與教育固然重要,財產卻非關鍵。比財產更重要的,是那份終身不斷精進向上的氣魄,是努力奮鬥的精神,並將其融入生活習慣之中。」
這句話讓我深受啟發,並致力於每日的精進。
重新定義你的支出:從「消耗」到「投資」
「消費」一詞,帶有「消逝」的意味。飲食、日用品等支出,如同煙火般短暫。
相對地,「投資」則是為了未來而「培育」價值的支出。這裡的投資,不僅指股票或房地產,而是更廣義的、能培育未來自己的所有支出。
當然,這並非消費是惡、投資是善的二元論。
但我們可以意識到,許多支出同時具備消費與投資的雙重性質。
例如,學費或書籍是消費,但也是對知識的投資;聚餐是消費,但也可能拓展人脈,成為對「社會關係」的投資。
即使是相同金額的支出,只要我們多思考「金錢的去向」,有意識地發掘其投資性的一面,就能減少浪費,讓支出更符合自己的價值觀。
經營「你的人生有限公司」
我們可以將自己視為一家「公司」的經營者。
你的任務,不是將有限的資源(金錢、時間、體力、技能)消耗殆盡,而是為了提升「公司」的長期價值——也就是人生的整體富足——進行明智的投資。
擁有這種經營者視角,我們便能提出這樣的自問:
- 這筆支出是短期成本,還是對未來的投資?
- 公司的「研發」,也就是新知識與技能的學習,是否足夠?
- 最重要的資產——經營者本身的身心健康,是否得到妥善維護?
這種客觀的視角,能幫助我們擺脫短期的情緒與衝動,做出更理性的長期決策。
豐富人生的四大資本
那麼,「你的人生有限公司」真正該重視的資產是什麼?我將其歸納為「四大資本」:
- 1. 金融資本 (Financial Capital):現金、存款、股票、房地產等金錢資產。它是生活的基礎,也是轉換為其他資本的本錢。
- 2. 人力資本 (Human Capital):內在的能力、知識、技能與身心健康。可透過學習和經驗來累積。
- 3. 社會關係資本 (Social Capital):來自人際網絡與信賴關係的無形資產。包含家人親友的「強連結」,以及不同領域的「弱連結」,後者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。
- 4. 時間資本 (Time Capital):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,無法儲存或倒回。它是最稀缺、最寶貴的資本,決定了其他所有資本的品質與數量。
資本的流轉:創造人生的良性循環
這四大資本並非獨立存在,它們的力量來自於彼此間的「轉換」。
如同公司將利潤再投資於研發或人才培育,我們也可以主動進行資本轉換。例如:
- 金融 → 時間:購買洗碗機等時短家電,換取寶貴時間。
- 金融 → 人力:購買書籍或課程,提升技能;上健身房,投資健康。
- 時間 → 社會/人力:參與志工活動,拓展人脈,豐富經驗。
當人力與社會關係資本提升,往往能帶來更高的收入(金融資本),形成一個正向的「良性循環」。
反之,若只專注於眼前的金融資本,可能因過勞損害健康(人力資本耗損),或因疏於聯繫而使關係淡薄(社會關係資本耗損),最終反而削弱了創造財富的根本能力,陷入「惡性循環」。
因此,作為「你的人生有限公司」的經營者,最重要的任務,或許就是以宏觀的視角,平衡這四大資本,讓它們相互滋養,共同成長,最終實現一個全面而可持續的富足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