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A自動交易

最大回撤 (MDD) 是什麼?程式交易必學的風險管理指標

最大回撤 (MDD) 是什麼?程式交易必學的風險管理指標

在投資與程式交易中,報酬率常被放在第一位,但真正決定策略能否長期存活的,是風險控制。最大回撤(Maximum Drawdown,MDD,又稱「最大回檔」)正是最直觀的風險指標,揭示資產在最壞情境下可能面臨的跌幅。

無論是股票、債券、基金還是量化策略,MDD 都是必須關注的核心指標。掌握並控制回撤,才能避免過度虧損而過早出局,並建立長期穩健的資金管理。

本文將從定義、計算方法、應用到侷限性,全面解析 MDD,並探討如何在實際投資中善用這一工具。

什麼是最大回撤(MDD)

最大回撤(Maximum Drawdown, MDD),又稱最大回檔,是衡量投資風險最直觀的指標之一。它指的是資產淨值或投資組合在特定期間內,從最高點(Peak)跌至隨後最低點(Trough)的最大跌幅,通常以百分比表示。

可以把它想像成爬山:當你從 1000 公尺的高峰下滑到 700 公尺,這 300 公尺的落差就是最大回撤。這個概念讓投資者清楚知道,如果自己在資金曲線的高點進場,最壞情況下可能要承受多大的回落。

MDD 的核心意義在於,它幫助投資者直觀回答兩個問題:

MDD解決的問題

  • 極端風險有多大?(最壞情境下可能虧多少)
  • 心理能否承受?(在回撤發生時是否能堅持策略)

如何計算 MDD(含範例)

最大回撤(Maximum Drawdown, MDD)的計算公式很單純:

  • MDD:最大回撤
  • Peak:最高淨值
  • Trough:最低點

不同之處在於應用方式,可以分為靜態的「峰谷法」動態的「浮動峰谷法」

峰谷法(Peak-to-Trough)

先找出資產在觀察期間內的最高淨值(Peak),再記錄之後的最低點(Trough),並套用公式計算。

這種方式能直觀呈現「從最高到最低」的跌幅,是最常見的計算方法

浮動峰谷法(動態追蹤)

在實際投資中,資產價格往往會不斷創新高。

每當出現新高點,就重新套用同樣的公式,計算隨後可能出現的回撤幅度,並與過去結果比較,持續更新 MDD。

這種方式更能反映投資過程中風險隨時間的變化。

範例計算

假設某投資組合的淨值變化如下:

日期淨值(萬元)備註
1 月100初始
2 月120Peak(最高淨值)
3 月90Trough(最低點)
4 月110回升

這代表在該期間內,投資者的資產曾出現 25% 的最大回撤。若之後又創下新高,則需重新計算,以更新最大回撤的數值。

MDD 的意義與特點

最大回撤(MDD)之所以在投資與程式交易中被高度重視,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:

1.最壞情境的衡量標準

相比於波動率等風險指標,MDD 更直觀,因為它直接呈現「從高點到低點」投資組合可能經歷的最大跌幅,讓投資者清楚知道在最糟糕的情況下,資金會縮水多少。

2.槓桿風險的放大效應

如果某策略的 MDD 為 20%,在 5 倍槓桿下,潛在虧損可能被放大至 100%,意味著本金有被徹底抹去的風險。

這也是為何 MDD 常被用來檢驗槓桿使用的安全邊際。

3.投資心理的壓力測試

很多交易者並非輸在策略本身,而是輸在無法承受長時間或大幅度的回撤,導致過早放棄或在低點止損。

MDD 提供了一個「心理容忍度」的衡量基準,提醒投資人能否承受資金曲線的下行。

4.策略比較的客觀工具

當兩個策略的年化報酬率相同時,MDD 較小的策略風險更可控,也更容易長期執行。

這使得 MDD 成為評估與篩選投資策略的重要指標之一。

MDD 的應用場景

策略風險評估

在量化交易或投資回測中,MDD 是檢驗策略穩健度的核心指標。

若一個策略的年化報酬率有 15%,但最大回撤高達 50%,雖然帳面收益可觀,實際操作時卻可能因資金回落過大而難以堅持。

MDD 能幫助投資人在策略設計階段就設定合理的風險閾值。

資產配置參考

不同資產類別的歷史 MDD 存在明顯差異,這也是進行資產配置的重要依據。

以下為 1972–2024 年間主要資產(美元計價)的歷史最大回撤:

資產類別歷史 MDD
美國大型股-50.9%
美國小型股-54.0%
非美已開發市場股票-57.1%
新興市場股票-62.7%
短期美國公債-6.3%
10 年期美國公債-23.2%
長期美國公債-45.3%
REITs 房地產信託-68.3%
黃金-61.8%
商品類(Commodities)-88.7%
資料來源:Portfolio Visualizer,1972–2024 月資料

這些數據顯示,股票與商品的回撤往往極大,而短期公債風險相對有限。理解不同資產的歷史 MDD,能幫助投資人設計更穩健的資產組合。

市場環境影響

MDD 會隨市場環境而變化:

  • 牛市:MDD 通常偏低,但投資者應關注回撤後的恢復速度。
  • 熊市:MDD 顯著放大,適度控制倉位或暫停交易成為必要手段。
  • 震盪市:MDD 呈現鋸齒狀波動,更能測試策略的靈活性與止損機制。

如何降低或控制 MDD

最大回撤無法完全消除,但投資人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降低或控制風險:

  • 分散投資:將資金配置於不同市場與資產(股票、債券、黃金、大宗商品),降低單一標的的回撤影響。
  • 嚴格止損:為每筆交易設定合理的最大虧損,例如不超過總資金的 1–2%,並利用移動止損(Trailing Stop)在行情有利時鎖定利潤。
  • 控制槓桿:槓桿能放大收益也放大回撤,保持在合理水位是避免爆倉的關鍵。
  • 動態倉位管理:市場波動加劇時降低曝險,趨勢明確時適度加碼,以平衡風險與報酬。
  • 設定預警機制:建立 MDD 閾值(如歷史 MDD 的 120%),一旦接近或突破,立即執行風控措施。

MDD 的侷限性與其他指標比較

MDD 是衡量投資風險的重要工具,但也存在一些侷限:

  • 僅反映歷史數據:過去的最大回撤不代表未來仍在同一水準,極端市況可能導致更大跌幅。
  • 忽略恢復時間:MDD 只顯示跌幅,卻無法揭示回升所需的時間。
  • 容易受極端事件影響:黑天鵝事件可能放大回撤數值,卻不代表日常風險水準。

與其他常見指標比較:

指標特點侷限與 MDD 的差異
波動率衡量資產價格波動幅度忽略方向與極端虧損僅反映「晃動程度」,不顯示最壞情境
夏普比率收益 ÷ 風險,用於比較策略偏重平均值,忽略極端MDD 更重視「最壞狀況」
索提諾比率只考慮下行風險忽略單次極端虧損MDD 更直觀,能反映心理壓力
Calmar 比率年化報酬 ÷ MDD忽略短期波動與 MDD 綁定,強調報酬與回撤比

常見問題 FAQ

Q1:MDD 小是不是代表策略更好?

不一定。
MDD 小雖然回撤風險低,但報酬也可能有限,需結合 Calmar 比率等指標來綜合比較。

Q2:停損能有效降低 MDD 嗎?

停損並非萬能。
在連續虧損或劇烈波動下,即使設有停損,也可能出現大幅回撤。

Q3:回測期多久才有參考性?

至少涵蓋一個完整的牛熊循環,否則可能低估策略在不同市況下的真實風險。

Q4:MDD 與 Time Under Water 有何不同?

MDD 衡量「最大跌幅」,Time Under Water 衡量「恢復時間」。兩者結合,才能更全面呈現風險。

重點回顧

  • MDD(最大回撤):衡量投資組合從最高點到最低點的最大跌幅,是直觀且核心的風險指標。
  • 計算方式:採用同一公式,應用上分為「峰谷法」與「浮動峰谷法」,靜態或動態追蹤回撤幅度。
  • 核心意義:幫助投資人理解最壞情境下的資金回落幅度,同時檢視槓桿風險與心理承受力。
  • 應用與控制:廣泛運用於策略回測與資產配置,可透過分散投資、嚴格止損、控制槓桿與倉位管理降低回撤。
  • 侷限與補充:MDD 僅反映歷史數據,忽略恢復時間,容易受極端事件影響,需搭配波動率、夏普比率、索提諾比率與 Calmar 比率等指標綜合評估。
  • 本文作者

匯商專業人士

1985年出生於台灣。
99年因為父親的工作來到日本。
畢業橫濱大陸系中華學校與日本國內大學。
07年入職日系製藥公司,10年跳槽到日本外匯公司。在疫情期間離職(被開除),開始做專業投資者。(無職)
2013年開始海外外匯交易平台投資。開戶過23家海外外匯經紀商的賬號,其中遇到過3次黑平台。
2022年由於公司的業績不佳,被開除。開始專業投資者的生活,也就是“無職”
關於筆者的詳細介紹
筆者Facebook

-EA自動交易